斗栱是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大木作的一部分,宋代称之为“铺作”,清代则称之为“斗科”。
斗栱是由若干构件组成的一个构件,主要包含“斗、栱、昂、枋”等。
在之前的文章里,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栱,如:泥道栱、瓜子栱、令栱和华栱等。本文中我们继续认识几种人们不太了解的栱,主要有异形栱、丁华抹颏栱、骑栿栱、鸳鸯交首栱和人字栱。
(1)异形栱
顾名思义,异形栱的外形不同于普通的栱,其形状多样,有鸟翼状、花瓣状、云纹状等。
异形栱,大概起源于汉代,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。
虽然异形栱在宋《营造法式》以及清《工程做法则例》中均没有提及,但是在工程实例中运用较多,比如佛光寺、平顺大云院、晋祠、净因寺等。从时间上看,唐以后均有实例。
晋祠对越坊
佛光寺东大殿
佛光寺文殊殿
太原土堂净因寺
(2)丁华抹颏栱丁华抹颏栱古建筑大木作梁架构件,宋式建筑平梁上之斗栱,宋《营造法式》称:如叉手上角内安栱,两面出要头者,谓之“丁华抹颏栱”。它处在平梁之上的蜀柱上端,由栌斗支托,与平梁为同方向,与叉手形成三角形构架,其作用是加固叉手。
定襄关王庙
(3)骑栿栱骑栿栱,是横跨梁栿并其在上面的栱。与其他栱一样,均包括上留、平出、栱瓣,两端置散斗。
佛光寺东大殿
平遥镇国寺万佛殿
(4)鸳鸯交首栱又称“连栱交隐”。在结构上实际是连在一起的两道栱,在相交处隐刻出栱头。“鸳鸯交首栱”一般属于转角铺作斗栱做法,这种做法出现于唐代,成功地解决了汉代以来,其转角斗栱栱件多方向、空间小的结构技术难题。因此在一些柱头或者补间斜栱中也有应用实例。
佛光寺东大殿转角铺作
定襄洪福寺山面补间铺作
(5)人字栱人字栱,因两栱斜向立于两柱头栱之间,极似“人”字,故名“人字栱”。在宋《营造法式》和梁思成《清式营造则例》中均未记载,因此,不属官式构造,在南北朝时期使用较为普遍,在云冈石窟、天龙山石窟、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均有实例,但是在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未见实例。
北魏宋绍祖墓人字栱
天龙山石窟上的人字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