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夫人 ·说:中国包袋发展简史 (一)

唐夫人 ·说:中国包袋发展简史    (一)

包袋的产生与服装起源紧密相关。人类在不断与自然的斗争中,通过提高生产力、改进实用工具向自然索取实物以求生存,在狩猎、耕种、采集等劳动过程中原始人发现需要将物品集中携带,因此产生了满足这种需求的包袋。

这与当时的服装发展是一致的。原始包袋的制作主要利用天然的兽皮,用磨制锐利的骨角进行切割,再用动物筋或皮条连缀而成。使用时用皮条穿结系于腰间或背于肩上,因此具备了包的功能。

后来骨针的出现使得包袋的制作更为精致美观。到了新石器时代,人类有了剩余产品,产生了物物交换,为了便于将零散的物品集合带到集市上进行交换,由此便出现了满足这种实际需要的皮制包袋。应该说是功能的需要促进了包袋的发展。但包袋并不如其他服饰品受人重视,在社会史和服饰史上只有零星的痕迹。

古人还以草、藤和蔴等材料结网成袋,盛装物品或织网捕鱼,这些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草编包、网袋都极为相似。

中国历史上,对包袋的称谓有数百种:包、背袋、佩囊、鱼袋、昭文袋、包裹、算袋、绶囊、兜、褡裢、荷包等,因佩戴方式或盛放物品不同而称谓有所不同。从文字字形上可以看出,包、囊、兜等字,都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外形,里面放置着一些东西,口上还用绳索系扎起来,颇为形象,也将包袋的主要用途概括了起来。

在中国历史上,包 最早叫做“囊”,又叫 “荷囊。荷者,负荷;囊者,袋也。意思就是古人用来装零星细物的小袋。在使用时既可手提,又可肩背,材料大多是动物的皮,现存最早的囊实物,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。成语“探囊取物”的“囊”指的就是这种袋子。

因古人衣服没有口袋,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(如凭证、手巾、钥匙、印章及钱币等),只能贮放在这种袋里。《诗经·大雅》曰:“廼裹餱粮,于橐于囊。”“包”最早并不叫“包”,而是叫“佩囊”。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、流行时间最久的包,像钥匙、印章、凭证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,大都放在这种囊内。

从文献记载来看,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,即所谓“佩囊之俗”。人们在使用时既可手提,又可肩背, 所以也称“持囊”或称“挈囊”,是在中国包袋史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。

未完待续……

本图文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。如触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络,我们会及时删除,谢谢。

更多精彩继续!

讯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AirPods 如何辨别真假?独家方法教你如何判断 AirPods 是否为正品?
安培魔镜799怎么样 谁用过?
365bet亚洲官网网址

安培魔镜799怎么样 谁用过?

📅 08-29 👁️ 602
问道手游109卡级攻略?(问道手游卡109每天需要做什么)
365视频游戏大厅

问道手游109卡级攻略?(问道手游卡109每天需要做什么)

📅 08-27 👁️ 15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