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古诗是夸张的,古人真的有办法让杨贵妃吃上荔枝吗?
徐勃在其《荔枝谱》介绍了另一种办法:“乡人常选鲜红者,于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穴,置荔节中,仍以竹箨裹泥封固其隙,藉竹生气滋润,可藏至冬春,色香不变。”方法听起来非常方便,选择最新鲜的荔枝,用竹筒和泥土,裹挟保存。因为竹子非常鲜嫩,所以可以更好的保存荔枝,让它新鲜半年乃至一年。古人因为没有大量的实验论据,所以很推崇竹筒保存的方法。现代人却做了许多实验,早已证明古书上的方法是错误的,因为在竹筒中,最多只能保存5天,5天之后,荔枝就不新鲜了。
《广东新语》还记载了一种办法:“藏荔枝法,就树摘完好者,留蒂寸许,蜡封之,乃剪去蒂,复以蜡封剪口,蜜水满浸,经数月,味色不变”。书里的方法,确实可以让荔枝保存许久,但是做出来的根本就不是新鲜的荔枝,明明是蜜饯。杨贵妃最爱吃的可是鲜嫩多汁的新鲜荔枝,你拿着蜜饯去邀宠,可就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。
既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可以,岭南距长安又有千里之遥,再快的马也不可能一日抵达,杨贵妃是如何吃上新鲜荔枝的?后人考证认为,杨贵妃所食的鲜荔,是采取将带果大树移植的办法,送到长安的。史载:“以连根之荔,栽于器中,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,运至商州、秦岭不通舟揖之处,而果正熟,乃摘取过岭,飞骑至华清官,则一日可达也。”
原来古人的方法如此简单粗暴。果子摘下来就不新鲜了,也没办法保存,怎么办?那就直接把果子树一起移过去吧,古人待荔枝快成熟时,特意赶到南海挖掘荔枝树,小心翼翼地保护好树上的果子不掉下来,再转移到船只上运输,尽快赶到商州、秦岭,这两个地方距离长安不远,也就有2到300里的距离。然后骑马用一天的时间到长安。如此一来,杨贵妃吃到的荔枝,就是刚摘下来的果子,荔枝鲜红,肉汁鲜嫩,香甜可口。
不过现代的动车飞机都是朝发夕至,我们想吃东西就不必如此劳民伤财了,看来,我们现代人比杨贵妃要幸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