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兵败夷陵之后,为何不敢回成都,一直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?

刘备兵败夷陵之后,为何不敢回成都,一直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?

刘备撤退至永安后,立即做出一系列部署,命赵云赶往永安支援,同时指示巴西太守征兵,马忠带领兵马增援。显然,他并没有打算轻易放弃,而是准备再次与东吴一决高下。白帝城成了他的战略堡垒,既可防守,也能作为进攻的跳板。

不久后,刘备还向东吴的陆逊送去了一封信,信中承认过去的轻敌,并宣称过完年后蜀吴必将再度决战。陆逊收到信后,回信不卑不亢,表示若刘备真不来攻打东吴,他将亲自发兵伐蜀。

然而,仅三个月后,局势发生了变化。孙权与曹魏爆发战争,曹魏的大军直逼东吴。刘备见机行事,在白帝城加强防备,迫使孙权不得不同时应对两方压力,最终向刘备求和。《三国志》记载,孙权派使者前来求和,刘备同意了这一请求。

刘备之所以迟迟不回成都,一方面是因为等待局势缓解,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病重。在白帝城,他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和李严。历史没有假设,如果刘备的健康没有突然恶化,蜀吴之间的局势未必会如此迅速变化。

夷陵之战的真正目标

刘备攻打东吴,目的明确——为关羽报仇。然而,诸葛亮并不同意这个计划,他认为这与自己的“联吴抗曹”战略相违背,而赵云也直言:“国贼是曹操,非孙权。”刘备的思路与他们有所不同,他从一开始便深知,自己的班底以桃园三结义为核心,和糜家的联盟是他稳固政权的关键。然而,关羽、张飞的死,意味着蜀汉的核心战力几乎消失,刘备不得不依赖益州的兵力来攻打东吴,这也带来了对益州本地派的清洗。

益州的政权建立时间较短,内部派系众多,派系斗争愈演愈烈。若刘备轻易回到成都,必然面临被本地豪强架空的风险。作为一位深谙权谋的统治者,刘备意识到,唯有在白帝城保持战略优势,才能防止内部动乱。

防止内乱

刘备之所以迟迟不回成都,还因为他深知成都的内政动荡,无法保证那里的人心稳固。白帝城的驻扎,为他提供了一个观察成都局势的窗口,他可以随时了解军心变化,防止内乱爆发。如果贸然回到成都,一旦发生动乱,蜀汉就可能陷入危机之中。

在永安,刘备与士兵共守防线,稳定了军心民心。作为一位精明的军事家,他明白,这时的重点不是防止东吴的攻击,而是确保蜀汉内部的稳定。白帝城是西川的战略要塞,具备天然的防守优势。如果陆逊追击而来,白帝城的地理位置无疑是他展开反击的最佳阵地。

虽然刘备在夷陵战败,但他依然不甘心。荆州对他至关重要,他一直有意在合适的时机夺回荆州,重振蜀汉的局势。尽管年事已高,身体状况每况愈下,但刘备依旧希望能够改变局势,为蜀汉争取一线生机。

刘备的战略设想

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,但刘备深知,想要翻盘已经几乎不可能。人心、地盘、军力的削弱,使得刘备只能尽力减少损失,保全蜀汉的余力。

刘备在白帝城时,实际上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后事考虑。在此期间,诸葛亮在成都管理内政,关羽在荆州驻守,而刘备则随时可以指挥白帝城的兵力与荆州进行联系。白帝城不仅是蜀汉对东吴的防线,更是刘备心中的战略支点。

刘备虽然在夷陵战中犯了轻敌的错误,但这并非决定性因素。战败的关键在于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不利,特别是陆逊的火攻和天气的配合,使得刘备的失败几乎无可挽回。回想曹操的赤壁之战,英雄在错误的时机作战,结果注定相同。

尽管如此,刘备依然有着自己的远见,他希望通过曹魏与东吴之间的消耗战为蜀汉争取恢复元气的时间。他在白帝城的战略布局,迫使东吴不得不保持警觉,不敢轻易松懈。

曹魏与东吴的两次战争爆发后,刘备的预判显得尤为准确。他通过在白帝城的防线,为曹魏和东吴的对抗提供了缓冲,使得蜀汉得以在战争中暂时恢复。然而,刘备的去世为曹魏提供了机会,他们认为蜀汉不再构成威胁,因此决定先解决东吴,再图灭蜀。

刘备的这一战略实际上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,使得刘禅在刘备去世后能够相对平稳地继续执政,直到蜀汉最终走向灭亡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中央军委今日印发重要文件 明确军改具体时间表
365bet亚洲官网网址

中央军委今日印发重要文件 明确军改具体时间表

📅 07-30 👁️ 2619
动感地带资费一览
365视频游戏大厅

动感地带资费一览

📅 08-22 👁️ 8261
如何远程抹掉 iPhone 数据?
365视频游戏大厅

如何远程抹掉 iPhone 数据?

📅 07-02 👁️ 842